郑晓娟,艺术设计学院98服装班校友——龙虎网新闻中心:自幼学艺术如今练武术开武馆 她让失落的中国苗刀再回公众视野
2019-02-28      阅读次数: 1228

      龙虎网讯(记者 陶禹歌 王明铎)出生于书画世家的她,像人们固有印象中很多女性都会选择的那样,从小学习画画,并在大学进入艺术专业学习。然而,儿时对于武侠文化的热爱,让她在大学毕业后又学起了中国传统武术,并练习了八极拳、苗刀等很少有女性练习的拳种和刀法。而如今,为了给中国传统武术正名,让更多的人可以感受到真正的中国传统武术的魅力,她又开起了武馆,将自己所学传授给更多的普通人。她叫郑晓娟,内心深处对于中国传统武术的热爱,让她走上了一条与自己从小所受艺术熏陶和专业学习所不同的道路。而随着郑晓娟投身于传统武术的推广和教学,一种名为苗刀、在大众视野淡出数十年的传统兵器,也在南京这座城市,再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刀身修长使用可单双手切换 数百年历史的苗刀再度走近公众

修长纤细、极具美感的刀身,时不时需要用双手持握挥舞的使用方法……当记者来到某剑术俱乐部时,郑晓娟正操持着这样一件形制和使用方法都与日本武士刀有些许相像的兵器,向学生们教授起基本招式。美感十足的刀身、双手持握的使用方式、再加上大开大合、力量感十足的动作招式,使得这件兵器使用起来显得威武洒脱十足。这件兵器叫做苗刀,是一种中国传统兵器。

郑晓娟告诉记者,苗刀的发源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西汉时的刀剑,此后这类刀剑在唐代演变为横刀和仪刀,并对日本刀剑产生了影响。到了明朝时,朝廷御林军开始使用一种与苗刀十分接近的军刀。与此同时,倭寇在明代中叶疯狂肆虐中国东南沿海,倭寇所使用的威力十足的日本刀,以及犀利的刀法,给当时的抗倭官兵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认识到日本刀优势后,抗倭名将戚继光将日本刀法和中国传统刀法和枪术相结合,形成了苗刀的刀法,因而苗刀有些时候也被称作“戚家刀”。然而,苗刀出现后的数百年里却还没有被冠上“苗刀”的名称,直到民国时武术家刘玉春才取这种刀刀身如禾苗之意,将其定名为“苗刀”。

郑晓娟告诉记者,相较于其它单手刀剑,苗刀1.4米左右长的刀身,使其在器械对抗中有着充足的优势。“武术中有句话叫‘一寸长一寸强’,苗刀的长度可以用来对抗枪、棍等长兵器,而短器械相比而言则有一定的弱势。”正是这样的优势与特点,使得苗刀在从抗倭战争以来的历次战争中都得到广泛而良好的应用。

虽然因形制和使用方法上的类似,使得苗刀在表面上与日本刀有极高的相似度,但作为中国传统兵器的苗刀,在刀法上依然有着自己特色。郑晓娟告诉记者,苗刀虽然时常会用双手持握挥舞,但实际上苗刀是一种单手双手都可使用的刀,在使用时可以任意切换“单双手模式”。此外,相较于日本刀以劈斩为主的技术特征,苗刀则兼具劈、刺、撩,乃至运用刀柄的技术动作,更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由于种种优势,苗刀在明清两朝乃至民国都有广泛运用,但此后由于传统武术的失落和不受重视,苗刀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以至于偶然亮相时总会被人误认为是日本刀。近年来,苗刀又在网络上成为不少武术和兵器爱好者讨论关注的热点,但接触过乃至练习苗刀的人,还显得十分稀少。此番郑晓娟将自己的苗刀刀法进行传授,也让南京市民有机会真正接触起苗刀这件淡出公众视野许久的兵器。

出生书画世家却玩起男性常用拳种 习武最大改变在她看来是 “没改变”

令记者惊奇的是,作为一个女性来练习苗刀,这让郑晓娟在武术圈显得十分独特。由于苗刀的刀法十分强调力量性,所以女性练武术往往会选择类似剑这样的器械,而不会选择苗刀。郑晓娟透露,到目前为止,在她周围还没有和她一样练习苗刀的女性。

“器械其实是拳脚肢体的延伸,要想把器械练好,首先要把拳打好。”在接受采访时,郑晓娟时不时会提到这样一个概念。而郑晓娟在进行自我介绍时,更愿意说自己是原中央国术馆支系的八极拳的传人。在中国传统武术中,作为空手搏击术的拳脚功夫往往和器械结合成一个完整的武术体系。郑晓娟所练习的苗刀,属于传统武术中的劈挂门派。而劈挂和八极又有着十分紧密的亲缘关系,常年练习八极拳的郑晓娟,也可以较为容易地掌握起苗刀。多年的习武生涯,让郑晓娟显得精神气十足,但这与她从幼年到大学时的“人设”,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出生于南通一个书画世家的郑晓娟,受家庭影响从小就学习绘画,大学也考上了艺术类专业。然而,从小就痴迷于武侠文化的郑晓娟,在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个武侠梦的种子。而到大学毕业后,郑晓娟心中的武侠梦种子终于破土发芽。为了最单纯的强身健体、预防疾病,郑晓娟从学习太极拳开始,开启了自己的习武之路。此后,郑晓娟又接触了实战性较高、动作风格较为刚猛暴裂的八极拳,“八极拳的特点是‘晃膀撞天倒,跺脚震九州。’‘动若绷弓,发若炸雷。’这种拳对锻炼人的意志方面有很大的帮助,对我的性格等各个方面都有一个提升。”对武术十分执着的郑晓娟,便拜师并成为八极拳的传人。由于动作风格的缘故,八极拳与苗刀一样,也是男性练习得更多。除了拳脚功夫和苗刀外,长棍、大枪等兵器,也是郑晓娟所练习的器械。多年的习武生涯,也给郑晓娟身上留下了不少伤痕。“有次练扎大枪的时候,枪尾一下弹到自己眼角骨,弄得眼眶一片乌紫,别人还以为我被家暴了呢。”

虽然经历不少伤痛,但郑晓娟对于武术的执着,依然义无反顾。在郑晓娟看来,女性练武术可以改变自己的气质,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更可以让自己的身材、体能较好地维持在自己年轻时的水平。郑晓娟更是坦言,十余年的习武经历,除了让自己原先较弱的体质变得更为健康外,也让自己的身材还和年轻时一样并没有什么改变。“练武术给自己带来的最大的改变,其实就是没有改变。”对于习武对自己带来的变化,郑晓娟这样半开玩笑地总结道。

为中国传统武术的实战性正名 曾经的“艺术生”毅然开起武馆授徒

“在与人对打的过程中,你的对手往往会出现在你的四周,这一套动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有效对付周围的对手。”“这个招式是为了能够有效格挡住对方的刀剑。”当天下午的苗刀课上,郑晓娟教给学生的刀法虽然以套路为主,但郑晓娟依然会详细地讲解这些套路在实战中的作用。对于中国传统武术的套路,近年来一直有很多的争议。而在郑晓娟看来,套路在实战搏击中依然有着非常大的意义。“套路是单式的组合,演练时会把身形、步伐,以及发力的方式综合地结合在一起。”郑晓娟认为,武术需要的是打练结合,套路作为一项基本功,正是实战搏击的基础。

此外,中国传统武术的实战性问题,近年来也受到了非常多的争议。不过在郑晓娟看来,武术的灵魂就在于技击,任何一种拳法的初衷就是为了实战而服务的。但由于传承上的种种问题,使得传统武术在技击上的表现受到弱化。出于对中国传统武术的热爱,以及作为一个习武者的责任,郑晓娟这样一个曾经的“艺术生”,近年来又开起武馆,向普通民众传授传统武术,证明中国传统武术本身所具有的实战性,并为南京这座曾经诞生过中央国术馆的城市,在当代更多地注入一些武的基因。

而对于中国传统武术未来的发展,郑晓娟也希望传统武术未来也能走向多元化融合的道路,并不要有太多的门派之见。“传承需要守护好,但还是需要借鉴科学的训练和手段。”郑晓娟认为,中国传统武术也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时时增加新的元素,这样才能在当代散发新的魅力。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