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理工学院优秀校友(摄影专业)——邵文欢
2019-02-26      阅读次数: 1836

文本框:    邵文欢,男,19716月生,出生于新疆和田,童年生活在江苏常州,现工作生活于杭州。于2002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绘画系研究生,期间赴法国第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研修。毕业留校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近年个展:2016上海《膜再造“真的非真实”的一种方法》/2015M97上海当代摄影空间《万籁俱寂》。主要群展:2016杭州《湖·上》肆人展/《洞见》第3届上海影像艺术展、瑞士伯尔尼博物馆《中国私语》/2015CHINA8中国当代艺术展》/《中国当代摄影:2009-2014/《中国当代摄影十年》/2013西班牙《溪山清远:中国当代艺术的转型》/第一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2012《自然之心首届意大利中国艺术双年展》/2011《山水寂静之诗》瑞士卢塞恩美术馆。



从暗房到明室,拓展视觉自由的精神维度

——我校艺术设计学院摄影班学生邵文欢


邵文欢,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教师、综合艺术系总体艺术工作室艺术硕士。1971年生,94-95年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02-03年就读中国美术学院综合绘画系就读研究生主干课程,期间至法国第戎国立高等美院研修。举办过多次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展。200110月在举办奥地利国际摄影艺术巡回展;200212月在杭州、上海举办《此时此地》摄影艺术展;200611月在上海举办名为《人机对话》艺术展;20081月在杭州《光影传动》摄影艺术展;同年5月在杭州《或在此时此地》个展;10月在上海展开双年展国际学生展;20094月换位- Hans Wilshut和邵文欢双人展;北京《刀锋-重建雷峰塔》联展。

国际的旅游者

邵文欢的摄影,在古老的手工银盐涂布技术与当代的数字成像技术间穿梭,在“客观”记录与主观涂绘间重叠,而他的原初专业则是绘画。这种深入探究各种媒介的经历,让他既尽可能的尊重各种媒介的本体性差异,又不拘泥于僵化的样式规诫,糅合各种手段来为我所用。摄影的主观性(选择对象、角度和定格,以及各种暗房技术等,都取决于拍摄者的观念)于当代人而言已是常识,尤其象他这种具有绘画背景的艺术家。但他依然选择了摄影,因为客观性依然是摄影最为人所认可的本体特性,这是因为摄影的机械复制性;只不过,摄影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张力关系。正如:纪实摄影与观念摄影的真正区别,其实是客观性与主观性在作品中孰轻孰重的区别。

他选择了摄影为主要手段,正是看重摄影的客观性特征,但由于对光学镜头所产生的客观性的不满足,使他在摄影基底上施以各种涂绘、擦刮、蚀化等手法,借助这些语言所产生的丰富、微妙意蕴来传达他对当下和历史的种种认识。《国际旅游者》系列中,游历甚广的他通过眼睛和眼睛的延伸——镜头来捕捉当代人的普遍性精神状态,并将这种恍惚而游离的精神状态用各种综合手段定影于相纸之上,在光影和表层漂浮、弥散而纤细入微,看似轻柔散漫,却因体察和表现的准确和深入而铭刻于人心。现代性所特有的时间意识(主要诉诸未来而非过去,在现时与未来的联姻中来发展自己的价值标准和依据)所导致的对“变化”的无意义之恐惧,使时间变的令人莫名烦恼和空虚,但各种炽热的欢歌笑语又尽力让这些烦恼和空虚变得如说教般乏味和老气横秋。邵文欢作品中的种种难于言表的直觉性力量,重新面对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莫名低落和恐惧,并直指文字所无法触及的领域和层面。

不明的乐中之悲

对“客观世界”的观看欲望,使邵文欢从绘画转向摄影。但他的摄影显然不只是为了记录外在世界的表象,而是通过一种介于客观与主观之间的媒介,在客观与主观之间寻找和把握一种更为合理的尺度。这也与“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艺术之道在有意与无意之中有所暗合。所以,从他最初拍摄江南风物时起,就是带着一种研究、探讨的态度和方式来进行的——素描、草稿、数字技术的加工、暗房冲洗……。

从这些最初的“摄影”开始,之后的一系列作品,包括《国际旅游者》系列,其深层动力都是想探寻一种确定的精神支点,或者想确定“是否有一种确定的精神支点”。在通过《国际旅游者》来呈现或营造出全球性的精神低迷之后,邵文欢的关注点又由西方返回到了中国本土,而且是他成长于斯的江南。这时,《不明……》这一系列作品经由他的电脑和暗房产生出来。

这一系列作品,可以视为邵文欢对以江南文化为表征的汉文化的思索,而且主要从山水木石的视觉维度切入。在这方面,伴随着对很多文化问题的体验与思考,他已经进行了多年的较为广泛深入的搜集、过滤、萃取,努力将形而上的体悟与对具体山水的深入感受相结合和互动。所以,经由他的精心选择和再造,他希望他作品中的一木可抵万木,一峰可代万峰。

《不明……》系列中,从视觉语言层面,他融合了自己对绘画与摄影的体会,使这些作品拥有一般摄影者所难以触及到的领域和层面。而且,这些作品的“主观性”特征已远远超过“客观性”特征。基于体悟的敏锐度和对于视觉语言的把握能力,他对这些作品进行了尽可能精微、细腻的营造和把握。这一切又是基于他对自己所关注问题的殷切度。

《不明……》中的树木山石,来源于精心选择的自然景物,散发着非常生动的喜乐之“气韵”。这种喜乐让人一睹即陶醉,进而可能流连忘返。但茫茫天际的浩瀚与莫测,也呈现在“高远”的画幅之中;类似霉斑、污渍、划痕、噪点的痕迹经由复杂的明室与暗房技巧被生成和浮现……这些都具有隐晦的不祥或不乐之气,但又很含蓄,无心与此的观者可以忽视它们。邵文欢在此基础上又营造出突兀而强烈的不明痕迹,对具有形而下成分的喜乐氛围进行破坏或干扰。如同喜乐之人脸上被不明气流划伤,这种不明痕迹,似乎毫无道理,来去莫测,而且因其超验、形而上的特征而难以言说。个中意味,邵文欢自己可能也难以言表,但他又真切的感受得到,并挥之不去。

但这是否只是邵文欢作为一个差异性的个体的极其个人的感受甚至妄想?这种感受因何而来,如何消失?这是所有被触动的观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就笔者个人而言,《不明……》中的不明痕迹,再温暖些、再柔和些可能会更好。


文本框:









    校友寄语:静谧的天宇,每颗星都有自己的轨迹,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心目中的世界也许会变得和谐而安宁。

(责任采编:庄静)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