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理工学院优秀校友(美术专业)——刘伟
2019-02-26      阅读次数: 1871

  

  

刘伟1        刘伟,男,1974年生,江苏南通人,1992年至1996年在我校艺术设计学院美术学专业学习,2004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自由艺术家。刘伟的创作涉及绘画、雕塑、装置等多种表现媒介。他将现实生活里“即时性体悟”的思想观念植入到自然规律或现象中,使事物常态下固有的认知属性得以改变,导向了多重性的艺术解读。在德国、意大利、香港、上海、北京等地多次举办个人展览与群展。

  

  


我不是偏执狂只是太爱伊

  

19929月至19966月,我就读于常州技术师范学院(现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美术学专业。恩师眭谦老师曾跟我说,人群是由“大众”和“精英”构成的,“精英”是改变世界的主力,你想未来做怎样的人呢?于是,从那开始,我就有了一个“文化精英”的梦想。那时候社会商业氛围没有现在浓,大家都不怎么卖画,做“纯艺术”全凭“血性”与“激情”。正是有了母校给的我坚实专业基础,才让我后来有信心到北京去闯荡江湖。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记得这是我大学毕业那年眭老师赠送给我的一幅字。这个“伊”,指的就是我这些年对于艺术的痴迷与坚持。1996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南通一所重点学校做老师,可总觉得老师这个职业不适合我,1998年我想去北京闯荡,但父母和校领导不允许,就这样拖了好几年。到了2004年,新一任的校领导比较开明,支持年青人出门闯闯,这才让我决心辞去教师的工作,奔赴北京寻找艺术理想。2004年,由眭老师和陈建军老师推荐,我报考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并被录取。

当时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在东四八条的原梅兰芳剧场有一个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与研究的班。我在那里学习,每天从思维到技术进行强化训练,在艺术思想上将原来散落的珍珠贯穿起来,对一些艺术概念也有了系统深入的认识。从各种观点、技术手法相互打架的过程中走出来,统一自我的艺术观点,建立起自己的艺术思维框架雏形。2005年毕业创作《新人体解剖图谱》,用照相写实的手法将各种现实的欲望物组成了人体的形状,每张画坐两个多月,画了四张一系列,屁股都坐紫了,在当年毕业展中得到一致好评。

十几年前,北京798集中着大量国内外的画廊,还没有现在这么多小店和咖啡馆,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摇篮。2005年,我离开艺术研究院,在798附近的费家村租了间15平方的房子做画室,吃住工作全在里面,也试验了几种画法,住了两个来月又搬进了雷家桥70多平米的仓库。初落定北京没有钱,生活和房租只能很靠贱卖艺术研究院画的一些课堂人体习作和风景等维系。北京的冬天寒风呼啸,雷家桥的薄水泥板屋顶隔不住寒潮的肆虐,没有暖气,人生头一次看到过水龙头、水管可以被冰柱挤出来裂开花的景象,只能盖三条垫两条被子,带着羽绒帽蜷在沙发上睡。正是这种蜷缩与艰辛生活的体验,我的思路火石电光般被打开,创作了《挤压拉伸系列》,得到朋友们的一致好评。

2006年下半年,我开始和798及上海莫干山的一些画廊合作。我记得当时在口袋里仅剩两三百块的窘境时,画廊打电话让我去取钱。一张小画卖了两万多块,这可是当时我在学校工作一年多的工资,我拿着钱,手不住地在抖,不是为了这些红色的钞票,而是因为我的“伊”终于被市场所接受。此后工作室搬了四次,又搬回了费家村,面积也越来越大了。06年至今,作品参加了意大利、香港、北京等地的艺术博览会,在北京、上海、香港、德国也做了个展和参加了一些艺术群展活动,作品被印尼、新加坡、香港、比利时、美国、德国、加拿大、瑞典、摩洛哥 、北京、上海、山东等各地的美术馆和私人收藏、明星及社会名流收藏。

2008年以后,我开始反思自己,觉得做艺术不能让自己变成一个只会沽名钓誉的去推销自己复制品的画家,这有违于我最初到北京寻找艺术真理的初衷。就这样,我再次进入了实验艺术阶段,从平面绘画开始向雕塑、装置等空间艺术和概念艺术过度,尝试不同的媒介和材料的同时也思考创作出更具有中国新时代文化烙印的作品。05-08年空间绘画作品,08-12年雕塑、灯光装置、机械装置作品,12-14年将空间绘画作品进一步推进,14-17年创作了用日常垃圾袋通过重叠调色的办法,表现出各种具有象征性意义的符号化图像,反思繁花背后的瓦砾,同时也反映卑微之上的光芒。路还很长只要方向对的慢慢走总能到达。我用三十多年的时间就做了这么件事,很多人都说我是偏执狂,只有我自己知道,其实我不是偏执,我只是太爱“伊”!


  




刘伟2

  


    校友寄语:在上大学的时候,如果能把眼光放远点,把心修正了,对自己的一生都是非常有益的!

  

(责任采编:井莹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