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理工学院优秀校友(环艺专业)——李逸
2019-02-26      阅读次数: 1794

驾照        李逸,男,1989年生,江苏宿迁人,中共党员,2008年至2012年在我校艺术设计系学习,同年考入北京建筑大学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方向研究生。在校期间获得过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江苏省三好学生,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2008~2012年校一等奖学金7次,2013年中国建筑艺术“青年设计师”奖 金奖,2016年亚太室内设计铜奖,曾先后就职于上海绿地集团、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目前任职于上海深圳奥雅园林设计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DESIGN AND BEYOND(设计和设计之外)

——2008级校友、优秀设计师访谈录

  

一米八三的大高个,面庞黝黑,头上顶着“中华”牌草帽,脚上穿着一双解放鞋,咋一看会以为是位年轻的农民要赶去田间劳作,走近了才发现他正是我们要采访的2008级校友李逸先生。询问得知,他这副打扮是因为刚从乡村建设项目地现场指导赶回来,还未来得及换下“工作服”。面对这位亲切、干练、果敢的80后小伙子,我们的采访变得轻松而愉悦起来。

记者:学长好!感谢您接受采访,之前在电话里与您沟通过,今天终于见面了,能否介绍下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工作地点设在乡村呢?

李逸:我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在上大学之前,都一直在农村生活,与土地有着特殊的情感联系。20126月从江苏理工学院毕业后,我考入北京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生这三年,我从南到北调研了很多古村落,看了很多历史建筑,也参与或独立完成了多项保护规划项目。奇怪的是很多在文字里解答不了的问题,都在田野调查中获得了答案,因此,我在惊叹于古人智慧“礼失求诸野”的同时,也萌生了回到田间,在大自然里寻找灵感的念头。将目前的工作地设在农村,对我的职业生涯来说不是跨越,是“全心”的尝试,是探寻设计和设计之外更大的课题,更大的空间。在我的眼里,乡村很美,这时的横港到处都弥漫着水稻的清香味,你不觉得吗?(笑)

记者:为什么会选择设计专业学习?这个专业在当时是热门的专业吗?

李逸:设计之前先谈设计之外。我本科专业的全称是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及工程管理),在报考时被“设计和管理”这几个字所吸引,觉得很高大上,以后应该有发展的空间,就毅然决然填了这一个方向且志愿不遵从调配,现在想来好后怕,入学才知道环艺专业的学生分数都很高,万一没有录取,我可能就和母校无缘了。十年后的今天,我的工作几乎都是围绕设计和管理开展,这说明我当时的选择没有错。大家不是都说专业还有冷热门之分吗?对这个观点我至今都持怀疑态度,我认为用心做事,认真工作的人他的事业和结果都不会太差。冷门和热门其实很像工作中的问题和激情,我常对自己说,“冷处热心”——在问题面前要冷静,淡定,沉着探究合理化的解决方案,手握执行方案就要热情,洒脱,竭力。工作中我发现设计专业需要的恰恰是这样的思维,而我的母校培养的恰恰是这样的学生。

记者:在大学学习中参加过设计实践活动吗?现在回想一下,校园实践和参加工作后有什么不同?

李逸: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讲,实践活动是第二课堂,是理论课程的延伸和补充。我在大学期间,接近一半的时间都在校园外“游荡”,或美院,或古村落,或大都市,或工地……当然还有各种设计竞赛,对于在校期间来讲这都是很好的课程延伸,这些实践活动从广度和深度上对在校的课程内容既是实证也是扩展。这一切的准备都是让自己变得更加完满,在面对职业选择的时候也能够多一点判断,面对专业工作的时候能够多一点从容和淡定。

记者:毕业后从事了哪些设计工作呢?在工作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历练?

李逸:如上所述,到目前为止我几乎把与建筑相关的圈子跑了一遍。本科学的是环境艺术设计,用专业老师的话来讲环艺是要培养“通才”,这些训练为后来进入研究所做设计和研究所打下了基础。2013年,上海绿地集团要进入景德镇开发新城区,面向学校招募景观建筑室内负责人,我在机缘巧合之下入职。怀着满腔热血去做项目,可到了项目地才发现,这哪里是去开发新城,简直就是来“愚公移山”,景德镇独特的瓷都文化和丰富的地貌特征,硬把我这个“平原设计师 ”变成了“山地设计师”。我花费了足足两个月来适应突变的环境,转变设计思维。开发公司说白了是管理公司,因为岗位的特殊性,我其实是在做设计管理的工作,既要做一位合格的设计师,又要当一名很好的管理者。在世界五百强的队伍中,合作伙伴都是境内外顶级设计师团队,面对他们如果光有设计头脑可不行,管理能力也要跟上。说一个小故事,第一天去上班时,我给领导开门,出了电梯,我径直走到大门前,从口袋里拿出钥匙快速把门打开,邀请领导进门,整个动作我觉得完成得很好。可开早会时领导却说,“世界五百强企业是速度的企业也是质量的企业,你连开门这点小事都没准备好,如何迎接未来呢?”我当时就愣住了,琢磨一天也没明白错在哪里。直到第二天,我和领导同坐一辆车,司机到门口还未停车时,总经理从包里把钥匙取出来,握在手中,我至今仍记得她把大门的钥匙紧紧地捏在拇指和食指间,做好随时开门的准备。我瞬间明白了何为速度,何为准备,何为质量。可能是这样的一段经历,让我后来有缘追随著名华裔设计师高超一先生,在先生身边做了两年贴身助理。我觉得这已经不是一般设计能力的提升,是品格、是为人、是为学的再次完善与提升。从我上大学到工作近十年时间里,很幸运有贵人相助,有诸事历练,直到今天仍然心存感激。

记者:工作这么多年一定也遇到过一些难题吧,在面对这些困难的时候是如何解决,鼓励自己?

李逸:关于困难我是这样理解的,这是你通往成功路上的一道坎,就像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需要一一化解。正是有了劫难,才会有心性的历练,潜力的挖掘,智力的提升,能力的提高。当然有些事情会有好的结果,但也有很多事情并不如人意。我常常对自己说,“把失败当作成功,把成功当作一阵掌声。”

记者:据我所知您现在从事的是乡建工作,样的形象和我们想象中的设计师不太一样吗?乡建项目设计工作和一般的设计工作有什么不同吗?要接受怎样的挑战?

李逸:我不知道如何定义我现在的工作,但我之前所走的路在这里似乎是一个综合释放。乡建与之前设计工作的不同之处,在于需要你去发现另一种审美(有别于一般科班训练的审美)。我常和团队交流乡建的审美有别于现代城市的垂直美,她是水平的,是安静的,是无限延展的,所以在做村落规划的时候我更愿意说我们在做村落修复,因为她的美是纯天然无任何雕饰,无法创造,只能修复。对于乡建的挑战更多是来自心理,在心理上我们要认可乡村美,热爱乡村,我也借助这个平台向母校和社会发出邀请,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乡村建设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智慧。

记者:我们都期待乌镇横港国际艺术村在你的带领下尽早建成,到时候再来体验一定有不一样的感受。也许,设计师们最大的成就感就是看到项目落地完成的那一刻吧?

   李逸:横港国际艺术村是浙江省美丽宜居城市的示范点,也是乌镇旅游产品的补充,在未来她将面向世界,就如同乌镇的互联网会成为连接世界的发生器。未来这里将是乡村艺术家的天地,艺术作为媒介介入乡村建设,与河流、农田、房屋、百姓联动,打造艺术+亲自教育、艺术+音乐、艺术+乡居、艺术+文创的五位一体乡村综合体。目前我们已经启动一期建设,预计今年十一对外开园。作为项目负责人我非常期待建设一天的美好。

记者:每位优秀的人都有一段值得分享的经验,有什么心得可以分享给我们在校的学弟学妹们吗?

李逸:其实谈不上经验,我是教训一大把。就像我今天说的主题DESIGN AND BEYOND (设计和设计之外),希望学弟学妹们坚持自己的选择,研究好设计,多看看设计之外的世界。

107

  

    校友寄语:每一位优秀的学生花费很多优秀老师的心思,一个不太优秀的学生花费更多老师的心思,我属于后者。

  

  

  

(责任采编:井莹)


打印